大庆师范学院 陈丽
我是一名体育学院体育教师,我始终坚信:“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”我用耐心与智慧,为学生架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,其中与学生李同学的师生故事,便是我深耕育人沃土的生动注脚。
一、萌芽:在实践中播撒专业火种
2021年,大二的李同学带着对专业实践的迷茫,指导她主持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《跃动亲子体能训练营》。初涉项目时,李同学虽满怀热情,却在课程设计与调研环节屡屡碰壁——如何让理论知识落地?如何兼顾趣味性与专业性?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带着她一次次走访幼儿园、观察亲子互动场景,手把手指导她拆解儿童体能发展规律,从“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”开始重构课程逻辑。“做教育实践,首先要读懂服务对象的需求。”让李同学学会用专业视角审视问题。2024年项目结题时,看着自己主导设计的课程大纲收获好评,李同学深知,是老师教会她“把论文写在实践里”。
二、淬炼:在挑战中打磨育人锋芒
2023年,我鼓励李昱瑾参加第五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,主讲《体操技巧—跪跳起》。从教学设计到视频制作,这对李同学来说是一次全流程的“硬核挑战”。教案改了7版,动作示范视频拍了20多次,每一次卡壳时,我都会带着她逐帧分析:“微课的核心是‘以学生为中心’,这个动作讲解是否考虑到初学者的易错点?镜头语言能不能让学生看清发力细节?”那些在教研室打磨到深夜的日子里,我不仅传授教学技巧,更教会她“育人者必先精于业”的态度——如何用生动的案例拆解抽象的动作原理,如何用鼓励的语言消解学生的畏难情绪。最终,李同学获得国家微课大赛二等奖,捧着证书的她明白,老师的严苛背后,是对“成为一名好老师”的极致追求。
三、绽放:在传承中点亮教育初心
2024年,李同学通过教师人才引进考试,成为大庆市让胡路区第一小学的体育教师。入职前,我送给她一本手写笔记,扉页上写着:“愿你带着‘看见每个孩子’的温度,在课堂上播撒体育育人的种子。”这让李同学想起大学四年里,对她的一次次引导——担任学生干部时,教她“管理的本质是服务”;备考教师资格证时,带她梳理“如何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”;甚至在她因工作学习压力焦虑时,会用自己的从教经历告诉她:“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,先照顾好自己,才能照顾好学生。”
如今,李同学的课堂上,总能看到育人理念的影子:她会像当年带她调研一样,观察每个学生的体能特点设计分层教学;会像打磨微课那样,为一个队列动作的讲解设计三种互动方案;更会在学生摔倒时,蹲下身轻轻说一句:“我们试试换个发力方式,老师陪你一起练。”这些细节里,藏着老师种下的“育人密码”——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,而是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,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。
从校园到职场,我始终站在育人的“接力点”上,用专业赋能成长,用情怀润泽初心。对李同学而言,老师的意义不仅是学业上的指引者,更是职业道路上的“引路人”——让她明白,当体育教育不仅是教动作,更是育人心;当教师的价值,在于让每个学生在成长中看见自己的光。这束光,从老师的课堂出发,穿过实践的淬炼,最终在李同学的三尺讲台上继续闪耀——这,便是最好的育人传承。
撰稿:陈丽
编辑:孙小玉
审核:楚丽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