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庆师范学院 徐汇阳
初见小沈时,他是2022级新生中最耀眼的存在。阳光下,他自信昂扬地讲述着自己的理想;课堂上,他思维敏捷、对答如流;校园活动中,他活跃的身影总是最积极的参与者。这个浑身散发着蓬勃朝气的年轻人,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,未来必定璀璨明亮。
然而,大一下学期的小沈,却仿佛被阴霾笼罩。课堂上,他眼神空洞、无精打采;作业常常迟交,甚至多次缺席;曾经热衷的活动,再也不见他的身影。学习成绩更是如断线的风筝,急速下滑。我多次找他谈心,他总是低着头,眼神躲闪,支支吾吾吐出“没事”“有点累”几个字后,便匆匆逃离。
这份异常,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,让我深感不安。作为高校辅导员,我们早已习惯在学生细微的变化中捕捉“信号”——那些看似偶然的懈怠背后,往往藏着未被看见的生命重量。这让我想起入职培训时前辈的叮嘱:“辅导员的工作,是用一颗心贴近另一颗心,用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。”于是我告诉自己,必须慢下来,用耐心和尊重敲开他的心门。
通过耐心沟通与侧面了解,小沈的家庭困境逐渐清晰:母亲早年离家,父亲靠打零工抚养他长大,2023年3月父亲突发重病,脑梗、心衰、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双腿溃烂深可见骨,巨额医疗费让家庭负债8万元,陷入“断医断药”的绝境。这个自幼缺乏安全感的孩子,正独自承受着“顶梁柱崩塌”的恐惧与自责。那一刻,我忽然意识到:高校辅导员的使命,从来不止于管理事务性工作,更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“重要他人”,在他们被命运抛入深渊时,成为递出绳索的人。得知真相后,我立即启动“双线帮扶”:一方面协调资源解决燃眉之急——个人捐款、申请临时补助、发动同学自愿帮扶,用“有温度的方式”守护他的自尊;另一方面,我开始思考:如何将“输血式救助”转化为“造血式成长”。在与学院领导沟通后,我们为他定制了“学业-心理-职业”三位一体帮扶方案:安排党员同学结对补课,联系心理专任教师开展危机干预,同时依托学校勤工助学平台为他争取勤工助学岗位,让他在劳动中重建价值感。
当小沈在父亲病逝后陷入自我否定时,我带他回顾入学时写下的“梦想清单”,告诉他:“苦难不是勋章,但与苦难对话的过程,能让生命变得厚重。”这让我深刻认识到:辅导员的谈心谈话,不应是单向的安慰,而要成为引导学生构建认知框架的“生命对话”——帮助他们从“受害者思维”转向“幸存者视角”,看见自己在困境中迸发出的坚韧力量。如今的小沈,已能从容谈及父亲的离去,甚至在班级分享会上说:“曾经我以为自己是‘被命运抛弃的人’,但老师和同学们让我明白,我从来不是孤岛。”他报名参军的决定,更让我看到教育的力量:当我们用系统的关怀托住学生的“底”,他们终将长出向上的翅膀。
学期末收到锦旗时,我忽然想起岗前培训的誓言:“做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”。这面锦旗不是荣誉,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启示:高校辅导员的工作,是在日常琐碎中看见每个生命的独特性,在突发危机中搭建支持系统,在价值多元时代传递信念火种。它让我确信:当我们真正把学生放在“人”的维度去理解,用“发展的眼光”去陪伴,教育便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,而是一场温暖的生命共振。
望着这面锦旗,我心中感慨万千。它不仅是一份信任与托付,更见证了一个家庭的至暗时刻,闪耀着师生情、同窗情的温暖光芒。它时刻提醒我:在高校“立德树人”的宏大叙事里,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、带着体温的个体。作为辅导员,我们既要成为学生“急难愁盼”的解决者,更要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建构者——让每个身处低谷的孩子知道,总有一双手会托住他们,总有一束光会为他们而亮,而这,正是师爱最温暖的模样。
撰稿:徐汇阳
编辑:孙小玉
审核:楚丽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