值此大庆师范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,为深入探讨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,9月20日13:30,体育学院于主楼634会议室举办以“共商新时代体育教育发展路径,共筑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桥梁”为主题的体育教育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论坛。
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形式,汇聚了高校专家、中小学党组织书记、校长、骨干教师、校友代表及在校师生,围绕师范专业认证、课程改革、实践教学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,为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。论坛由体育学院教学副院长刘大鹏主持。
论坛伊始,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楚丽丽致开幕辞。她指出师范专业认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机制,需以国家标准为引领,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,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体育教师。同时指出,本次论坛旨在凝聚各方智慧,推动专业建设与基础教育需求深度融合,为体育教育注入新动力,以师范认证引领人才培养提质增效。

在主旨发言环节,主要围绕认证视角下的培养方案优化与基层实践智慧进行。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汪作朋教授通过远程连线,从师范专业认证视角解读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重点。他提出“反向设计与正向实施”“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刚性对接”“全方位育人”三大核心原则,强调需以基层实际需求为导向,优化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,强化师德规范、学科素养及综合育人能力的培养。

来自大庆市多所中小学的党组织书记、校长及骨干教师结合基层实际,从需求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:
大庆市第三中学书记宋国欣建议将“体育游戏”设为必修课,加强体育理论解说能力训练,并增加体态健康矫正教学内容,以提升学生的实用技能。乘风第二小学校长刘庆海以排球特色教学为例,提出“学、练、赛、育”一体化模式,强调实践与育人并重。萨尔图区东新一小校长李海涛从教育强国战略出发,指出体育教师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与课程整合能力,推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,对数智体育教学提出了新建议。大庆中学校务办主任刘宇舰聚焦基层教师招聘与职业发展,建议高校强化师范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,提升就业竞争力。




乡镇基础教育的代表分享了基层实践的“接地气”经验:鹤岗市宝泉岭高级中学教师王文博、兰西县临江镇中心校教师齐春宇结合乡镇教学实践,分享了课程设置与师资培养的切身体会。他们提出,乡镇学校需关注“民族地区体育课程特色化”“器材短缺”等现实问题,建议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增加适应性内容,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在交流与研讨环节,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,反馈驱动培养方案的优化。来自大庆、逊克、兰西等地的20余位一线教育工作者踊跃发言:大庆市第四十七中学副校长李天平列举初中体育教学中的10个“接地气”问题,如课堂管理、兴趣激发等,建议加强师范生的班级管理与应急处理能力训练。大庆市第二十四中学政教主任胡铁岩强调教育实习需强化实战技能,包括课程设计、学生心理辅导等,以缩短毕业生适应期。校友们还以亲身实践验证了母校育人成果(如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),并为培养方案优化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。


最后,副院长刘大鹏在总结中指出,本次论坛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,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路径。他强调,未来应进一步打破学段壁垒,推进高校与中小学的深度协同,构建协同共进的体育教育生态。如开放资源,提供前沿理论支持与科研平台,助力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;中小学提供实践基地。为师范生提供真实教学场景,并反馈人才需求,形成发展共同体。通过师资共育、课程共建、资源共享,实现大、中、小学一体贯通,为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。

本次论坛不仅是校庆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,更是体育教育专业深化改革的新起点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推动师范认证与基层需求的深度融合,为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。
撰稿:谢恩秋
编辑:刘大鹏
审核:楚丽丽